天美麻花星空果冻

简体中文

习近平主席复信希腊学者祝贺中希文明互鉴中心成立 中国人民大学挺膺担当 师生反响热烈

  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雅典大学维尔维达基斯教授等希腊学者,祝贺中希文明互鉴中心成立。


  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古希腊文明影响深远。2000多年前,中希两大文明在亚欧大陆两端交相辉映,为人类文明演进作出了奠基性的重大贡献。现在,两国建立中希文明互鉴中心,致力于推动中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各国文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时代意义。


  习近平强调,在人类历史的漫长进程中,各民族创造了具有自身特点和标识的文明,共同构成人类文明绚丽多彩的百花园。各种文明是各民族历史探索和开拓的丰厚积累,也是今天各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深层指引。我们要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必须深入了解和把握各种文明的悠久起源和丰富内容,让一切文明的精华造福当今、造福人类。相信中希文明互鉴中心一定能在这方面大有作为。


  习近平指出,知古鉴今,继往开来。历史充分证明,只要坚持兼容并蓄、开放包容,人类文明就能不断发展繁荣。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化解人类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依靠物质的手段攻坚克难,也需要依靠精神的力量诚意正心。中希文明蕴含的价值观、世界观、宇宙观、人生观、科学观、文化观等博大精深、历久弥新,一定能够为人类破解时代难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的精神指引。




  该中心是由中国人民大学、西南大学、山东大学和四川大学等国内高校优势资源与希腊雅典大学、佩特雷大学、亚里士多德大学和克里特大学共同合作成立。中希文明互鉴中心的设立理念源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文明交流互鉴”为核心的新时代中国文明观,是新时代高校服务国家外交战略的重要举措。


01


  当地时间2月20日,中希文明互鉴中心成立仪式在希腊首都雅典举行。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宣读习近平主席致中心理事会成员的复信并致辞,希腊副总理皮克拉梅诺斯出席。


  孙春兰指出,习近平主席的复信高度评价了中希建立文明互鉴中心的重大意义,再次倡导各文明加强交流互鉴,用好一切文明的精华,化解人类文明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将有力引领百年变局下多元文明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孙春兰表示,两国高校联合成立中希文明互鉴中心是双边关系发展和世界文明交流的标志性成果。双方要以中心建设为新契机,推动两大古老文明交流互鉴更加广泛深入,打造国家间文明互鉴的典范。



02


  中国人民大学师生认真学习习近平主席复信后倍感振奋,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热切关注、反响热烈。


师生反响


艺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公共艺术教育中心主任张淳

哲学院院长臧峰宇

中希文明互鉴中心学术委员、哲学院教授张志伟

明德书院副院长、哲学院教授刘玮

国际组织学院副院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崔守军

博士研究生曹大浩(韩国)

博士研究生LENA ABBAS JAWAD(伊拉克)

博士研究生阮光雄(越南)

哲学院博士研究生庞雅文

哲学院硕士研究生晋晓月

哲学院硕士研究生汪彧

硕士研究生TAMIR ERDENE-OCHIR(蒙古国)

硕士研究生Christian Wagner(德国)

硕士研究生Nicholas D.  Nimley(利比里亚)

 


 

艺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公共艺术教育中心主任张淳:


  希腊文明一直是整个西方文明的精神源泉,从古至今蕴育了大量的文化艺术珍宝,深刻影响了西方文化艺术乃至整个文明体系的建构;在东方文明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明同样以其深厚、博大的思想境界,以及丰富的文化艺术瑰宝引领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繁荣,与希腊文明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共生。着眼全球化发展,中希两国成立文明互鉴中心将有助于融会贯通中西文明智慧,彰显文明的生命力,为解决时代难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围绕文明交流互鉴理念,本人作为一名艺术教育工作者,在深入学习和借鉴中希文明互鉴中心模式的基础上,将带领艺术学院不断强化学科资源优势,推动中西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挥中欧人文艺术教育联盟秘书处平台作用,为中国与欧洲各国人文艺术交流培育品牌、积累成果,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人大人的贡献。


哲学院院长臧峰宇:


  习近平主席在复信中指出,“只要坚持兼容并蓄、开放包容,人类文明就能不断发展繁荣。”我们要深刻理解中希文明蕴含的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的价值观、世界观、宇宙观、人生观、科学观、文化观,在文化交流与对话中以兼容并蓄的态度互学互鉴、增进共识,汇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合力。哲学院几代学人推动古希腊哲学研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近年来哲学院举办古希腊哲学研讨会、国际儒学论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论系列讲座,不断加强古希腊哲学研究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我们将积极参与中希文明互鉴学术合作,为推动中希文明交流互鉴贡献力量。


中希文明互鉴中心学术委员&苍产蝉辫;哲学院教授张志伟:


  成立中希文明互鉴中心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一种全球性文明的价值观念不可能建立在某一种文明理念或者某一种宗教观念之上,必须是由所有的文明共同参与相互融合相互合作而形成的,能够解答当代科技文明所面临的问题,从而与现代性文明兼容或者“接轨”。所以,我们不仅需要返本开新,激发传统观念的活力,而且需要使传统的各个文明理念相互融合,形成一种崭新的全球性文明理念,引导全球性文明克服种种困难,解决各方面的难题,走向繁荣。


明德书院副院长&苍产蝉辫;哲学院教授刘玮:


  作为古希腊哲学研究者和中希比较哲学课程的教授者,我深感比较中国和希腊文明对理解人类文明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理论上讲,这种比较互鉴既能揭示人类共同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也能阐明有时细微有时巨大的差别,不管是共性还是差别,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理解哲学、历史、文学、政治等领域的议题。从现实上讲,这种比较能促进当今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也为解决今天的各种问题和危机,提供了丰富而鲜活的思想资源。


国际组织学院副院长&苍产蝉辫;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崔守军:


  文明的多样性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之一,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和希腊作为东西方古老文明的发源地,两国都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当前世界正处于特殊的历史时刻,携手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气候变化、国际安全挑战加剧等人类共同面对的全球性挑战,亟需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中希文明互鉴中心的成立恰逢其时,对推动文明对话、加强文明交流将起到至关重要的引领的作用。面对日益复杂的全球性问题和国际安全挑战,人类社会应汲取不同文明的智慧并形成合力,东西方国家应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全球发展注入新动力。


博士研究生曹大浩(韩国):


  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推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倡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他认为,这与中国古代追求和平共处、和谐共生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也是全世界应该共同追求的目标。各国应贡献各自正能量,通过合作努力解决人类面临的种种矛盾和困难,携手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让文明服务于人类社会的进步。


博士研究生LENA ABBAS JAWAD(伊拉克):


  中国不仅在努力发扬自身的文化,同时对各国文化也一直持兼容并蓄、开放包容的态度。积极倡导世界各地的文明交流互鉴对推动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和希腊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希两大文明均为人类文明演进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希文明互鉴中心的成立,也必将进一步改善人类文明现存的问题。世界各地均应该通过文明互鉴,消除不同文化、民族间的误解,找到和平发展道路,使人类文明不断繁荣发展。


博士研究生阮光雄(越南):


  中国和希腊均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文化。伴随着生命的变化流转,不同文明注定如同涌动的水流一般,相互交汇,相互激发。历史上东西方文明多次进行友好的交流,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丝绸之路。我们都是地球村的一员,互相了解和信任是多元文明共生的前提。从我看来,中希文明互鉴中心可以成为中国和希腊文明交流、科学交流、人文交流的当代新桥梁,成为中外交流的一个典范。


博士研究生庞雅文: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核,不仅是中华文化面向世界所发出的呼唤,也是国际社会共同的文化关切。今天,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加速展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意义更加凸显:没有国家可以在世界性挑战中置身事外,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不同文明需要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包容、和谐共生、形成合力,以此实现“破解难题,共同进步”。


硕士研究生晋晓月:


  各国学者对于此次文化交流的热烈反响体现出中国借助文明互鉴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倡获得了广泛认同,这不仅有助于中国和希腊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同时也为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借鉴意义。中希文化在探索中不仅发展出了各自的特色,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前也有着相似的深刻认识,这为中希文化交流提供了求同存异的基础。


硕士研究生汪彧:


  习近平主席的复信令人振奋。现代中国是华夏古文明的直接承继者,而古希腊文明是整个现代西方文明的最重要源头之一,因此古希腊文明和中华文明的互鉴不只是两种古代轴心文明之间的比较互鉴,更是欧亚大陆两端的两种当代文明体,两种有些差异的政治经济体系之间的文化交流的桥梁,可以想见该组织的成立有助于在学术层面擘画“古今中西”的大气象,在现实层面提供一个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交流平台。


硕士研究生TAMIR ERDENE-OCHIR(蒙古国):


  蒙古国和中国一直是友好邻邦,历史关系源远流长。作为一个继承悠久历史传统的蒙古人,我非常羡慕中国和希腊,两个古文明的代表,可以以中希文明互鉴中心为依托,继续历史的传承,也为未来其他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做了表率。


硕士研究生Christian Wagner(德国):


  中希文明互鉴中心在希腊成立,这是一个典型案例,展现了教育与启蒙如何在促进两个文明相互理解中起到关键作用。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多样性,理解它有许多维度。但同时中华文明也与许多其他民族文化大不相同,如果没有信息的交流,蕴藏其中的真理就没有办法被发掘,误解也就迅速滋生,成为合作的绊脚石。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美妙的思想,它促进了世界范围的和平与繁荣,并将人类命运展开到技术进步,甚至是星际的新纪元。每一个人都将有机会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作出具体贡献。


硕士研究生Nicholas D.  Nimley(利比里亚):


  在我心目中,中希文明互鉴中心的建立是深度探索两种文明迈出的一大步。有了这个文明互鉴中心,不仅仅是非洲学生,来自各地的学者都会有机会学习与研究两种独特文明的相似与不同。我坚信,两种文明在文明互鉴中碰撞出的火花将为那些人类共同面临的话题提供一些答案,并将成为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中心,造福当今世界和未来。



03


  中国人民大学不断加强理论领域国际交流,努力拓展与国外相关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牵头成立国际文化交流学术联盟、“一带一路”学术出版联盟、世界人文社会科学高校联盟,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提高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国际影响力。



国际文化交流学术联盟成立

2020年12月


  该联盟由中国人民大学发起,秘书处设在中国人民大学,共26家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加入“国际文化交流学术联盟”,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担任联盟理事长。联盟旨在创新国际文化交流学术研究合作机制,共同探讨新时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大问题。


“一带一路”学术出版联盟成立

2017年8月


  “一带一路”学术出版联盟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版合作体的前身,于2017年8月在中宣部、原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教育部支持下,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发起成立。2019年3月,联盟在中宣部的指导下更名为合作体,秘书处设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并列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截至目前,合作体共有来自56个国家和地区的319家成员单位,其中国外成员单位263家,几乎涵盖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覆盖了五大洲各大领域,成员单位类别涵盖出版商、学术机构和专业团体,出版类别涉及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众多方面。


世界人文社会科学高校联盟成立

2019年11月


  中国人民大学和意大利路易斯大学共同发起成立全球首个“世界人文社会科学高校联盟”。目前有15所成员单位。联盟致力于整合全球优质人文社会科学资源,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提升政策影响力,为解决全球问题、培养未来全球领导者和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力量。成立以来,联盟积极打造高水平国际学术对话平台,助力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人民大学在古希腊哲学研究领域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开展中希文明互鉴工作中具有良好基础。


  中国人民大学在古希腊哲学研究领域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哲学院主编《古希腊哲学》教材和《亚里士多德全集》汉译十卷本为增进中希文明相互了解,推动中希两国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学校多名教师从事古希腊哲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进一步巩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在古希腊哲学研究领域的优势地位和影响力。


  2010年起,哲学院相继主办“全国古希腊罗马哲学大会”“中国人民大学古希腊哲学名师系列讲座”“中国人民大学古希腊哲学国际会议”等学术活动,讨论新世纪以来国内古希腊哲学研究最新成果,形成了中外学者互动交流的良好氛围,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


  2014年,成立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古希腊哲学研究中心,有效整合哲学院在古希腊哲学方面的师资和科研力量,推动国内古希腊哲学研究发展。


  2023年,哲学院将主办古希腊哲学论坛,举办古希腊哲学系列讲座、古代哲学前沿系列讲座等学术活动,进一步推动古希腊哲学研究和中西方文明交流互鉴。


相关链接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