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下午,天美麻花星空果冻2018年学科建设提升重点项目——“悲鸿讲堂”本学期第9讲(总第24讲)在教师发展中心成功举办。讲座主题为“西欧的手抄本插图研究”,由帕多瓦大学文化遗产系教授费代丽卡·托尼奥罗主讲。艺术学院艺术学系主任马躏非副教授担任学术评议,李笑男副教授为学术主持。艺术学系王文娟教授,绘画系王水清、朱兴国等老师出席讲座,我院各专业的师生及校内外相关领域人士100多人到场学习。
演讲人回顾了在公元5到16世纪西欧文化语境下手抄本插画的演变历史,分别从手抄本插图的起源、制作方法和过程以及一些案例这叁个方面来介绍。手抄本的使用引入了照亮的概念,要和手绘手抄本插图行为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这样一种形制。手抄本的发展取决于两个关键的变化,一个是当这个书变成了一种长方形的物体被界定之后才有成为手抄本的可能性,另外一个就是15世纪印刷术的发明。制作过程中的抄写员不仅仅是抄写,而是有责任去处理和放大重要的部分,事先设计和计划留给之后图案装饰的位置。整个手抄本的制作先画草图样稿、线稿、上金、其他颜色的绘制,这样能使得金线被勾勒强调,具有装饰感。手抄本使用到色彩来自石青和硫酸铜等矿物质,以及从植物的根茎花蕾叶子部分提取出。最后演讲人展示了名为思想之手的视频来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手抄本,视频中学者和制作者们们用一种新的方法去再现创作过程并对其进行研究。活动现场还有收藏者带来其精美藏品,与讲演人和师生们进行互动和学习。
李笑男老师在主持语中特别指出:演讲人研究的主要方向是中世纪晚期及文艺复兴的手抄本,主要关注宗教手抄本和世俗手抄本、以及文本与图像之间的关系。值得关注的是演讲人作为艺术史研究者,在手抄本的研究过程中将手抄本的图像与历史绘画的图像进行关联。
在学术评议阶段,马躏非老师表示对一直延续至今的手抄本传统表示震撼,并讲述了自己在欧洲博物馆里近距离接触手抄本时怀有的思古之情,它整个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涉及多道工序,僧侣怀着虔诚的宗教情感,通过心中的信念凭此完成自我罪恶的救赎。这种承载历史之物带给人感动,且掺杂着许多伤感与神圣。
“悲鸿讲堂”是艺术学院追踪国内外艺术学科发展动态,加强与艺术学科同行对话交流,以促进学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再上新台阶而开展的项目,2018年我们将邀请更多名师大家前来,为悲鸿讲堂的精彩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