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5日下午,艺术学院“悲鸿讲堂”系列讲座第四十二讲成功举办。主讲人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第七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杨慧林先生,其主题为“艺术作品中的思想史”。艺术学院王文娟教授担任学术主持,院长牛宏宝教授为学术评议。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张淳教授、副书记别敏副教授、副院长刘明才副教授,绘画系副主任王水清副教授,音乐系赵方教授、齐柏平教授、周源副教授和肖媛妩副教授,设计系李宇宏教授,艺术学系顾亚奇副教授、张建宇副教授等我院及校内外师生一百余人参加了此次讲座。
演讲人:中国人民大学 杨慧林教授
杨教授认为,艺术作品蕴含了思想的历史进程,艺术始终对思想者构成独特的启发,这可以联系到福柯讲的“所示”和“所言”,一个是文字的形式,一个是对象呈现的形式,两者是“词”与“物”的关系。杨教授在讲座中列举了叁个经典案例:第一个案例是拉斐尔在梵蒂冈画的四幅壁画;第二个案例是保罗·蒂利希,第叁个案例是比利时画家马格利特画的《这不是一只烟斗》。从这叁个案例中可见,历史上有一部分非常重要的思想不是思想家直接提出来的,而是在艺术和文学的实践中,从艺术家和文学家的角度牵引而出。
主持人:艺术学院 王文娟教授
评议人:艺术学院 牛宏宝教授
在主持、评议环节,王文娟教授认为杨慧林先生从图像志的细读式溯源以及图像学的穿透性诠释中,使我们对熟悉的经典作品突然有了“陌生化”的阅读期待,从而延展了思考空间,并以拉斐尔绘画中的绿色在视觉形象上是诗学意义的想象还是神学意义的象征向演讲者提问请教。牛宏宝教授分别从心灵内部构成转变为图像的方式、有机形式和非有机形式在现代艺术中的转化、“词”与“物”、“图像”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叁个角度切入主题。杨教授对主持人、评议人的问题给予了缜密回应,进一步深化了讲座主题。
现场听众
在提问环节,学生们围绕思想史和艺术史的相互联系及重要人物等方面提出问题,杨教授给予了充分的解答。最后,杨慧林教授鼓励学生们多读书、勤思考、正品德,在人类智慧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并找寻正确的前行方向。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杨慧林教授和艺术学院教师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