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春假伊始,由我院赵前老师率领的跨学科团队深入西北腹地,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兼具艺术美学和历史价值的匈奴政权大夏国都统万城极其周边地区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探源之旅。此次艺术行走的团队成员融合了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历史、文学、新闻等四个学院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同学,从影像艺术、历史考古、文化传播等多角度对统万城的历史和现状进行考察,是一次整合多学院、跨学科专业的户外教学创新与改革尝试,也是“没有围墙的课堂”国际化和地域化又一次延展和探索。
图-1站在明长城遗址上
1.匈奴之都,统万之城
位于陕西省靖边县北部的统万城已有1600年历史,是匈奴民族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唯一都城。统万城见证了数个朝代的更替,是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渗透的历史典证,也是草原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城市。1996年,该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列入国家100处重要大遗址;2012年,被列入我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是陕西省唯一单独申遗的历史遗迹。
尚未经过深度开发的统万城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历史原貌,但同时也导致相关研究不足与知名度相对滞后等问题。本次跨学科的艺术行走旨在对统万城从多角度开展更深入的研究,这既是开展统万城地域遗址保护的需要,也是在“一带一路”语境中加强与中亚和匈牙利等欧洲国家精神纽带联接的必然趋势。
2.融合专业,激荡灵感
在发现了统万城独具特色的历史和美学价值后,赵前老师从调研需要出发,迅速集合了一个具备相关专业背景的融合团队,深入实地体察了统万城的历史与现状,获得了大量珍贵的影像和历史资料。
图-2历史学院考古专业的研究生苏天敏
图-3匈奴人用过的弓剑头图-4发现的白骨
该支团队创新性地融合了历史、动画、影像、传播等不同学科专业背景,从团队成员的优势出发,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围墙的课堂不仅仅强调打破教室内外的区隔,同时也尝试跨过学科之间的藩篱,让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之间互相激发、彼此取经,使学生收获了众多意外的创意灵感和学术思路,丰富了调研视角和深度,更激励了学生探索求知的热情。
尽管古城饱经风霜,接近掩埋在漫漫黄沙中,但通过实地采风,团队成员依然在苍凉的沙漠之中,触摸到了厚重而深刻的历史,对人类改造自然与被自然改造的结果有了直观的感受,创作灵感得到极大激发,并通过调研报告等形式对统万城保护和开发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3.影像记录场景,沙画还原历史
统万城由宫城、内城和外城组成,包括附近的绿化保护区在内幅员超过40平方公里。为了完整记录和展现统万城壮阔的内外城全景,调研团队还动用无人机,采用航拍和延时拍摄等手法,全方位记录了统万城的立体图像,采集了大量一手影像资料,对后续创作提供了宝贵素材。
图-5用无人机拍摄的统万城遗址影像
在立足历史考证和航拍取景的基础上,创造性地采用沙画和3顿建模的方式还原和重现统万城历史。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动画专业的研究生王楠以沙画形式创造性地再现统万城风貌,创作所用的沙子就取自统万城内城,带有颗粒感的表现形式十分适用于展现大漠孤城的苍凉与厚重之感。并以此为视觉样稿为基础发行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之时代先锋1921-2016”限量版珍藏邮册。
图-6用沙画绘制的统万城遗址的一角(西城角楼)
用艺术的眼光在行走中感受历史是此次跨学科考察的主要出发点,而成员们纷纷表示此行的意义与收获远远超出采风层面。在历史洗炼中沉淀的艺术感知将在更长远的未来展现其独特的滋养,而这正是没有围墙的课堂所能带给学生的最大收获。
影像/新媒体工作室供稿